数字资源产品

《中医药文献数字图书馆》简介

 

一、中医药古籍

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海量的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代医药学家丰富的学术思想与宝贵的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根本基础。中医药古籍文献的现状以及中医药学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充分完整的中医药古籍文献服务系统,而《中医药文献数字图书馆》正致力于此,必将在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及应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中医药文献库

中医药文献库,又称《中医药文献数字图书馆》,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运营的古籍数据库产品,是《汉籍数字图书馆》2.0版的特色专库之一。《中医药文献数字图书馆》是正规的网络出版物,2017年9月正式上线,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号:新出网证(陕)字14号,主站地址http://zhongyiyao.HanjiLibrary.com

 

“中医药文献库”首页

 

1.典藏概要

中医药文献1.0版(简称“中医药”1.0版)是其最新成果,收录14部中医药及其相关文献,包括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以及道家、术数参考文献,共计79类。截至2017年9月,中医药文献目录库收录文献约2.2万种,中医药文献图版库收录文献原件4914,约470万页,数据量约1TB

中医药文献收录文献依据部、类两级分类目录体系,按照版本、印本、图版文件等树状结构组织,确保目录分类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采用PDF文件格式原版原式呈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籍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学术研究价值。

 

“中医药文献库”主界面

 

2.主要功能

中医药文献库1.0版由中医药文献目录库和图版库两部分组成。

目录库  包含信息有:文献名、作者、版本、子目、时期、分类、备注等字段。是由多种目录文献综合整理而成的,这些目录文献包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古籍目录书籍,《汉籍数字图书馆》目录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目录数据库、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数据库等目录数据库。除收录学术界确认应归属于中医药古籍的文献外,另增设参考文献系统,收录与中医药古籍相关或可能相关的文献资料,动态增补,日臻完善,为用户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文献信息。

图版库  与目录库关联,收录对应的文献原始图版文件,提供目录浏览、文献检索、信息查看、小图预览及文献下载等功能。图版文件原版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研究价值。

读者可以通过“一般检索”模糊查询或“高级检索”精准查询功能快速找到需要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文献浏览”模块,按照文献分类、历史年代和名称音序三种方式浏览资源。

随着后续版本的推出,中医药文献库将从目前的两个数据库扩展为五个数据库,即目录库、图版库、经典全文库、民国文献库、研究索引库,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收藏体系,提升收藏量,丰富服务功能。

《中医药文献数字图书馆》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随着在线纠错功能的开放和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必将发挥众人之长,日臻完善,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与传承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药文献库”文献预览界面

 

3.典藏统计

中医药文献库典藏统计如下(时间截至2017年9月):

图版文献种数

01.医经

83

02.基础理论

32

03.伤寒金匮

184

04.诊法

64

05.针灸推拿

78

06.本草

155

07.方书

192

08.临证各科

496

09.养生

206

10.医案医话医论

123

11.医史

26

12.综合性著作

104

13.道家文献(参考)

2747

14.术数文献(参考)

424

合计

4914

4.典藏选介

《食物本草》金李杲辑,明万历四十八年刻本。此书多选取食物兼具药性两用之品,包括谷类、蔬菜、水果、禽鸟、水生物并鱼类等分别记述其来源、性味功能,用法及禁忌,内容广泛丰富。与《本草纲目》一起被称为中华中医学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是常用的中医食疗类著作的经典代表

 

《续易简方论》宋施发撰,日本文政十年丁亥松屏舍刻本。此书所收方涉及卒中、中风、风湿、产后、呕吐、伤寒等诸多病症,多系急病。其中对于王硕所撰《易简方》中的30方分别重予论述,强调辨病要明虚实冷热,脉律精微,不可一病而统治之。

 

《骨度正误图说》村上亲方撰,日本延享二年江户须原屋平左卫门刊本。该书在针灸经络循行,俞穴定位方面,错综杂说,参考百家,正其讹,纠其谬,间附己意,以发千载不言之妙。由是经络之理,骨度之法,瞭然而明。

 

《伤寒直格方》金刘完素撰,元天历元年建安翠岩精舍刻本。全书从热病证治角度发挥伤寒蕴义。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元刻本。孙思邈认为人命重于千金,故以“千金”为书名。其感于当时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5.未来发展

中医药文献库是《汉籍数字图书馆》最具特色、最重要的专题分库之一,最终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五库一平台”,即:统一的、科学规范的中医药古籍文献目录数据库;资源丰富、版本多样的中医药古籍文献图版数据库;经典中医药古籍文献全文数据库;民国中医药著作(论文)数据库;中医药研究文献目录索引数据库;中医药文献研究应用开放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的中医药文献资源管理、整理研究及综合应用服务。

中医药古籍文献目录数据库  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主要包含文献名、作者、版本、子目、时期、分类、备注等字段。除收录学术界确认应归属于中医药古籍的文献外,另增设参考文献系统,收录与中医药古籍相关或可能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用户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文献信息。

中医药古籍文献图版数据库  与目录数据库直接关联,采用文献、版本、印本、文件多级管理系统,即已有中医药古籍图版直接关联到某一文献的确定版本,同一版本则根据来源和制作情况差异收入不同印本,同一印本之下包含一个或多个文件。所有图版文件均采用标准PDF文件格式,可以任意浏览、缩放、标记、注释、另存,比纸本书阅读使用更为方便。

经典中医药古籍文献全文数据库  选取中医药古籍文献中的经典文献和权威版本进行深度整理,加工制作成全文数据库,实现对古籍文本的精准查询和灵活使用。同时建立汉字繁简对照表、古汉字字库等基础支撑系统。

民国中医药著作(论文)数据库  收录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包括专著、期刊及论文、报告等相关著作,提供与古籍文献库一致的目录系统、图版文件及其应用服务。

中医药研究文献目录索引数据库  是专门收录历代及现当代、国内外中医药及文献研究成果(如专著、论文、报告等)的目录系统,为专家学者研究中医药提供参考文献索引。

中医药文献研究应用开放服务平台  是面向专业领域及公众服务的交互界面,主要包括:文献目录服务、图版文件服务、全文检索服务、民国著作服务、研究索引服务、专家纠错服务6大服务模块;用户管理、商务支撑、后台管理与统计3大管理模块。

三、中医药文献知识

1.中医药文献分类体系的演变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十分重视目录的分类,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两大分类体系。中医古籍大多收录在历代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综合性书目及中医专科书目之中。

在七分法综合性书目中,《七略》将医书归入方技略,下设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首创中医四分法。其中“医经”类主要收载医学理论书籍,“经方”类主要收载方书、本草、内、外、儿各科以及“食禁”等医书,“房中”类主要收载房室方面的书籍,“神仙”类多为收载养生方面的书籍;《七志》将医书主要归入阴阳、术艺两志中,也散见于儒、道、佛诸家类目之中,另外儒、道、佛诸家的书籍中均有一些医学资料;《七录》将医书归入“术技录”大类下的“医经部”“经方部”以及将服饵、房中一类书籍归入“仙道录”大类。

在四分法中,《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将医书归入“子部”大类的“医家类”,且从《旧唐书·经籍志》开始将医书分为明堂经脉、医术、本草、养生、病源、单方、食经、杂经方、类聚方七个大类。

在十二分类法中,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首次将医书列为一级类目“医方”,下分26类,创立了中医古籍分类体系的大体框架。

在中医专科书目中,《医藏书目》以佛经名词作为类目名称,将医书分为20大类;《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在历代医籍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古籍分类体系,设有三级类目,其最新版本共设一级类目12个、二级类目66个、三级类目81个。

中医古籍在历代传承过程中,其学术内容在不断变化,医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纵观我国历代文献分类体系,中医古籍的分类体系从最初的四分法逐步演变为七分法,又细化发展到26类,最终发展到今天比较完善的三级类目体系共81类。从由简到繁的中医分类体系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分类专业化、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类目设置以及名称变化反映了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流和学科分化程度及类目的增减或删汰,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扬弃与发展,以及人们对本学科知识的需要程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中医古籍分类是打开中医宝库的一把钥匙。

2.最早的中医专科书目——《医藏目录》

《医藏目录》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专科书目。明清时期医学文献丰富,出现许多种中医专科目录,但大多失传,如明代李濂《嵩渚医书目录》、清初王宏翰《古今医籍考》、余鸿业《医林书目》、董恂《古今医籍备考》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专科目录是明代殷仲春编撰的《医藏书目》(也作《医藏目录》),该书成书于16281644年间,是了解清朝中叶以前中国医学文献、研究古代医学和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工具书。与一般中医书目分类不同,《医藏书目》在分类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其采用佛教名词对医书进行分类,以佛经名词作类目名称,全书分20函即20类,每类冠以小序,下列书目,共收录449种医籍。著录项目简明,仅著录书名、卷数、作者。

殷仲春深受佛学思想影响,以佛经名词对医书进行分类,在医籍分类方面是一个创举。《医藏书目》的类目虽然采用佛经名词,但实际涵盖了中医基本知识体系,包括医经、本草、方书、针灸、伤寒、脉学、养生、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能反映明代我国医学发展概况。该分类体系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专科分类体系。

3.现代大型中医古籍书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为“中医研究院”)于1958年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主编了第一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了全国59家图书馆和两位私人藏书家收藏的中医图书7661种。

1991年编辑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了全国113家大型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12124种中医图书。

2007年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基础上修订编纂的,收录全国56个省市150家图书馆中医古籍藏书,包括影印本、复制本以及民国间出版物,共计13455种。这是迄今为止覆盖面最广、最全面反映中医古籍资源现状的大型专科古籍联合目录。其目录组织基本沿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和《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三级类目分类体系,共有一级类目12个,二级类目66个,三级类目81个,并且沿用了分类编年体的编纂体例,即采用以分类为主、编年为辅的编排方法。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使中医古籍的分类体系又进一步完善,使读者能够“即类以求其书,即书以究其学”,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奠定了初步基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