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行业动态

                              国家大剧院:十载春秋 艺术为民

                                                                          2017-12-22来源:中国文化报

歌剧《长征》剧照   凌 风 摄

歌剧《金沙江畔》剧照  王小京 摄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照    高 尚 摄

国家大剧院“百场演出下基层”活动走进北京密云蔡家洼村   甘 源 摄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出  王小京 摄

高  建    叶媛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精辟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望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始终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可以说,它的诞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成长,是新时代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

10年前,这里只是长安街边上一个地标建筑;10年后,这里已是闪耀首都的一颗璀璨明珠和世界表演艺术领域的重要“一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10年来,国家大剧院始终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坚持艺术为民、坚定文化自信,以独具特色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理念,描绘着中国在世界艺术版图上的时代画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自开幕起,大剧院就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承“为谁制作,给谁看”的创作理念,抓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方向,不偏不离。在创作题材上,大剧院一手抓中国原创,一手抓世界经典,不断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从“轻生死、重然诺”的《赵氏孤儿》,到关照现实、歌颂奉献的《山村女教师》;从浓缩百年沧桑、展现北京人精神底蕴的《王府井》,到传唱千年、饱含人性大爱的《运河谣》;从展现人性尊严的《日出》,到弘扬民族团结的《冰山上的来客》……大剧院不断探索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用中国本土作品展示民族风采、传唱时代精神、抒发大爱情怀,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经典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大剧院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文化需求心心相印,密集推出了近50部自制剧目,其中,一部部“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原创中国作品备受瞩目、广受好评。

2015年,方志敏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策划推出原创歌剧《方志敏》,用革命浪漫主义展现英雄爱国主义情怀。随后,歌剧《方志敏》赴英雄的故乡江西巡演,观众反响热烈,演出结束后久久不肯离去。2016年,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4年精心打磨的中国原创史诗歌剧《长征》两度热演,每轮演出,门票都提前10天告罄,上座率高达100%。作曲家印青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到作品之中,当写到剧中人物平伢子牺牲前那段《我舍不得离开红军》时,更是边写边落泪,不止一次泣不成声。比利时著名导演吉尔伯特在没有英文字幕的情况下看完整场演出,激动不已。201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国家大剧院推出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讴歌“军民鱼水情”。和《长征》一样,该剧演出票在首演日之前均已售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感慨:“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让我们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能把一部革命励志的主旋律作品写得这么丰满、情感这么饱满,不容易!”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方志敏》《长征》《金沙江畔》“红军三部曲”的一票难求,不仅体现了观众对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的需要,也彰显出大剧院铸就文艺高峰的勇气和决心。

建立科学完善的制作体系,用匠心打造精品力作

今年8月,长达5个小时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国家大剧院与观众见面。这是大剧院继《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和《唐豪瑟》后制作的第4部瓦格纳歌剧,也是瓦格纳划时代的一部巨作。大剧院在积累了丰富的剧目制作经验之后,挑战这部时间超长、情节曲折、音乐宏大、布景复杂的经典剧目并取得巨大成功,无疑显示了其在歌剧制作领域的自信与实力。

短短10年,国家大剧院已推出了包括58部歌剧在内的76部自制剧目,其中原创剧目25部。连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明戈都感慨不已:“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百年剧院,如今每年也只能创作出三四部新剧!”

大剧院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讲品质、讲格调、讲责任”,沉下心来搞创作,将艺术质量视为生命,力求打造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艺术作品。

为了谱写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作曲家雷蕾3次登上帕米尔高原,翻山越岭,在塔吉克人民中间“浸染”最淳朴地道的民族音乐,最终创作出一段段深入人心的咏叹调。今年推出的中国歌剧《兰花花》,自2011年启动,剧本七易其稿,召开创作研讨会20余次,举行音乐试听会10余次,创作周期长达6年。这份执着让编剧赵大鸣深深折服,他感叹“大剧院的每部剧都走在打造经典的路上”。

建院之初,大剧院在艺术生产创作方面,并没有拿来即用的教科书,也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为了在最短时间内与国际同步,大剧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遍邀世界一流的导演与舞美、灯光、服装设计师等主创人员参与其中,并与国际知名剧院合作,实施“引进来——联合制作——独立制作”的“三步走”策略,迅速提升制作水平。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剧院剧目制作组、合唱团于2009年成立,大剧院管弦乐团于2010年成立,驻院歌剧演员队于2011年建立,创作中心于2012年成立,剧目制作部于2013年成立,戏剧演员队于2016年成立……一个个组织或部门的应运而生,像一个个深深的脚印,清晰记录着大剧院制作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蜕变。如今,大剧院建立了包含制作、主创、主演、小角色、舞美、合唱、乐团、排演团队八大板块的歌剧制作体系。一旦剧目立项,就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从而使其坚持艺术的纯粹性成为可能。

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大剧院剧目制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著名歌剧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称赞:“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的速度、质量让世界瞩目!如今,西方艺术界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个东方新朋友身上。”

坚持艺术反哺大众,让人民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正因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大剧院自制剧目10年平均销售率突破85%。歌剧《阿依达》首次面世,演出两周前票已全部售罄,实现了100%的“大满贯”。话剧《王府井》《简·爱》问世至今,常演常新,经久不衰,双双突破百场纪录。每一次谢幕与收官,本身就像一场隆重的大戏:曲终人不散,喝彩声如山呼海啸。

日益增加的受众人数、连年攀升的销售比例都不是偶然。作为大众心目中的艺术殿堂和艺术普及教育的引领者,10年来,国家大剧院不忘初心,坚持艺术反哺大众。早在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提出了“滴灌工程”的理念,“要一棵苗一棵苗地滴灌、一个人一个人地培养”。这些年,大剧院每年拿出几千万元投入到艺术普及推广之中,不仅打造出诸如“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一系列有创意、有水准、有影响的艺术普及活动品牌,而且通过推出“歌剧兴趣培养学校”“国家大剧院音乐附小”“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等,不断提升青少年的艺术素养,构建了一条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的青少年艺术普及全链条。有心人发现,在国外聆听古典音乐、观看歌剧的80%至90%都是白发人,而在国家大剧院,观众大部分是黑发人。巴登—巴登节日剧院院长安德列亚斯·墨里士—泽卜浩斯在大剧院观看歌剧时感慨:“我很激动地发现来这里的观众普遍非常年轻,这是一件好事!拥有这样的观众的确值得中国国家大剧院骄傲!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截至目前,大剧院共举办公益性演出5600余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5000余场,举办艺术展览340余场,平均每年有180余万人走进大剧院接受艺术普及教育、感受艺术熏陶。与此同时,大剧院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通过设立古典音乐频道、拍摄歌剧电影、举办“国际歌剧电影展”等活动,创新艺术普及形式,扩展艺术普及群体,将高雅艺术送入寻常百姓家,让高雅艺术流淌在城市的血脉里,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由此实现了艺术创作与演出市场的良性循环。

坚定文化自信,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当前,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胸怀和气魄前所未有,与世界合作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这不仅为大剧院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打造中外艺术交流平台创造了条件。

10年来,国家大剧院抓住机遇,坚持国际性宗旨,坚定文化自信,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仅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构筑不同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平台,而且不断“走出去”,实现“中国声音、世界表达”,努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这些年,大剧院不仅成功承办APEC文艺晚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风采,而且不断融入国际表演艺术领域,累计与世界400余个艺术机构、132家驻华使馆紧密联系,与30家世界著名剧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商业演出8700余场,售票930余万张,平均销售率超过82%,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以及名家大师接踵而来,先后有800多家中外艺术院团登上大剧院的舞台。与此同时,大剧院坚定文化自信,带着拥有中国符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到世界舞台“打联赛”,赴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演。今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再次赴美国巡演,走进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芝加哥交响乐中心等西方主流音乐厅,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风采和气派。未来,国家大剧院将继续打造精品,并通过“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十年创新求索,十年励精图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展望未来,国家大剧院已做好了准备。2018年,国家大剧院将继续完善制作体系,建立国家大剧院舞蹈队,同时,国家大剧院通州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也将建设落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国家全面实现小康之际,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剧目将超过100部;从2020年到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享受艺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国家大剧院会紧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国家大剧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秉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三大办院宗旨,坚持艺术为民,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打造“百年老店”,为推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应有贡献。

关闭